中国民航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
2021年9月25日,中国民航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在天津举行。来自海内外、民航行业、天津地方千余名嘉宾、校友与在校师生共迎校庆,共谱新篇。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奋进。建校70年来,中国民航大学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培育万千英才,秉承“建民航、兴民航、强民航”的办学宗旨,始终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与民航发展同向同行。
七十年历程与民航发展同向同行
1951年9月25日,中央军委民航局第二民航学校在天津成立。至此,奠定了中国民航大学的第一块基石,开启了新中国民航人才自主培养的崭新征程。毛泽东主席任命首任校长,周恩来总理选定校址,党和国家的缔造者对学校创建殷切关怀、寄予厚望。首任校长方槐将军是我党我军著名的“航空火种”、开国少将,曾经在开国大典上驾驶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一大批老红军、老八路、解放军指战员组成了学校第一批教职工队伍。
随着建设发展,学校1958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局高级航空学校,1963年重组为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1977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专科学校。军委和空军党委从各部队尤其是空军航校中抽调了大批优秀教师支持学校,其中很多是当时航空界和空军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
自1951年建校至1981年,学校机构完全参照空军航校的建制设置,校园生活、学习、工作实行军事化管理,教职员工一律着军装,体现出高度的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民航开启了体制改革等重大变革,民航科教事业蒸蒸日上。伴随其中,中国民航大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将建设民航强国的蓝色梦想深深融入与生俱来的红色血脉中。1981年8月,学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机务、空管、民航运输等民航特有专业实现了“专升本”,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较好地满足了中国民航快速增长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学校成为中国民航首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实现了中国民航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
进入21世纪,中国民航局加大对民航科教事业的建设投入力度,合理布局院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包括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在内的民航科教体系,分布于祖国大江南北,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支撑起民航科教事业的宏基大厦。2006年5月,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在创建“国内知名、国际民航界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上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大步。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现代民航教育体系
70年来,中航大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突出民航特色,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现代民航教育体系。
2017年,学校获批本硕连读推免资格,致力于打造人才成长“直通车”。2018年,中航大历史性地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准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国内航空安全领域博士点空白。自此,中航大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
在持续深耕传统专业的同时,中航大还大力拓展新兴专业。近两年,先后获批“网络空间安全”等4个硕士点,增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另外还设置了15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构建起面向民航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的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的民航新型学科专业生态体系。
在科学研究方面,中航大主导研究国产大飞机适航审定技术、研究开发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航空器全球定位追踪;获批准全国民航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指日可待;学校自主研发的机场除冰系统、全自助行李托运系统在国内多个机场得到广泛应用;智库作用日益明显,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民航强国建设特征的评估报告得到民航局领导的充分认可,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硕果累累。
“十四五”期间,中航大将力争在国家级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锚定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强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的使命担当,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